每日指揮中心所召開的記者會,都會說明境外移入或本土的案例數目,並且說明這些確診病患的ct值,但ct值是什麼,是cp值的親戚嗎? 接下來就讓我們用三分鐘的時間了解什麼是ct值吧。
當我們對患者採檢後,儀器就會針對採樣的這些樣本進行搜尋,想要從中找到裡頭有沒有任何病毒的訊號,所以有點像是大海撈針,因此儀器會進行一項技術,叫做PCR,就是要把這些基因訊號不斷複製,讓訊號能被放大數倍直到可以被檢測到。所以每複製1次,代表基因訊號的量會變為原來的2倍,我們就稱為ct值=1,所以如果要複製2次,代表基因訊號的量會變為原來的2的2次方,我們就稱為ct值=2。
舉例來說,如果有一個人在採檢後,ct值為40,這就代表需要複製40次才能檢測到病毒的訊號,也就是基因訊號的量要放大到原來的2的40次方才能檢測出來,就代表這個人體內原先的病毒量微乎其微,幾乎不具有任何的傳染性。
但相反的,如果有一個人在採檢後,ct值為12,這就代表只需要少少的複製12次就能檢測到病毒的訊號,也就是基因訊號的量只需要放大到原來的2的12次方就能檢測出來,因此代表這個人體內原先的病毒量非常的高,具有高度的傳染力。
在台灣,我們將ct值35當作一個重要的判定指標,ct值在35以下的就判定為確診的案例,而且ct值越小,患者體內病毒的含量就越高;但如果ct值在35~40的,因為病毒的含量太少,會變得有點難以判別,所以為了避免判斷錯誤,還會多增加其他檢測方式來篩檢(如血清抗體檢查的方式)來交叉確認患者是否確診喔。但不論確診的個案數量有多少、每個個案的ct值是多少,傳染風險有多高,對每個人而言,在現在疫情嚴峻的時期,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因應之道就是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,也就是戴口罩、勤洗手、施打疫苗都喔!!
